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
2014-09-19 14:30:48 来源: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这一深刻论述,对于我们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高度认识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是先进政党的自觉倡导和人民群众共同愿望的结合。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的传承性,是追求先进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寻找救国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历史是公平的。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能够运用自己正确的思想理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近代历史提出的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要求,它就会成为历史选定的领导力量。这里重要的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的愿望。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寻求国家出路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奋斗,是以爱国主义为伟大旗帜的。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和证明:开始,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主义,虎门销烟,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演出了一幕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斗争,但终因其历史局限而以失败告终,林则徐本人也被革职、流放。继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与民主主义要求相结合的爱国主义。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有了明确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这时,孙中山的基本政治主张直接参照了西方的经验,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他通过多次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外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对内不敢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应该说,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都以不同的方式企求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步。但是,时不予我,外国有的,中国却不能有。如果说“百日维新”只是昙花一现,而功勋卓著的辛亥革命的成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也只存在了三个月时间,政权就落到了封建顽固势力手里。这种时不予我的深刻原因,是帝国主义在已经牢牢地控制了中国之后,决不容许中国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它们要把中国长期保持在一种落后的状态,以便于它们掠夺中国的权益。这就是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屡遭帝国主义绞杀的原因所在。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绝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积80年奋斗所提供的历史经验,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获得这样一个共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条件变了,救国救民必须有新的价值取向。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把爱国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才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广阔前景和现实道路。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历史的结论。它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所昭示的一个真理,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我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理想的新的取向,不仅是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具体历史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时代变化带来的,而且也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的内在力量。毛泽东曾描述过先进的中国人寻找革命真理的历程。他说,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人民正是在科学理论和社会价值目标内在统一的层面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并把它作为新的世界观加以运用。李大钊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的传播工作并不局限在对这一理论的介绍上,而是从一开始就努力运用它来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在这时就提出要把“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的要求,可以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最早的表述。正是李大钊的这一工作,能够比较正确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初步指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先锋,农民是伟大的革命力量,以及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结合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未能正确认识的问题。同样,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而注入了全新的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企求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时则转变为要求人民民主,即李大钊倡导的“庶民的民主”、“劳工的民主”,并把争取民主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而且在科学领域,也由原来传播的自然科学之外,初步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真正的社会科学,并使之成为指导革命斗争和社会进步的锐利武器。这些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威力,这不能不是中国思想界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五四运动后95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证明,我们党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使我们在艰难曲折的奋斗中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大地的面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要加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满怀信心地去实现中国梦。
上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运用,是五四精神中“进步”的最重要的体现。五四精神给了我们重要的历史启示,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锻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弘扬五四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四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爱国政治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这一时期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已经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起来,而进步知识分子也开始走出狭小的天地,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五四时期涌现出一批以天下为己任、殚精竭虑的先进分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在参加革命实践、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这正是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走过的共同道路。一代先进分子所倡导和培育的五四精神,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五四精神所体现的先进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是这一历史必然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要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高度来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是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青年的思想精神面貌、道德修养和文化科学素质如何,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励志的过程、修德的过程,也是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古人云:“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这里的“小人”是指不为国家兴亡负匹夫之责,孜孜以求个人私利的鼠目寸光之辈,理所当然地为人所不齿。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是同我们民族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相联系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忧患内涵,但其共同的一点就表现为: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这种忧患意识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有先国后家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了多少风流人物的崇高抱负和追求。流传至今的岳母为儿子岳飞刺字的故事,这“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热血男儿,疆场赴命,卫国保家,马革裹尸,壮怀激烈。毛泽东送爱子上前线,陈毅在示儿诗中所写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都体现了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今天一切有志的青年,更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的追求,摆脱利己主义的羁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使自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献出自己力量的人”。
爱国主义既体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也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责任。如果说,我们的前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一个新的中国;那么,新一代青年就有责任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承载“两个100年”即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青年一代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生价值和这个伟大理想连接在一起,“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相关热词搜索: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28号
邮编:300384 电话:022-23799800 传真:022-23618680
津ICP备05011647号 津教备0218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232号
邮编:300384 电话:022-23799800 传真:022-23618680
津ICP备05011647号 津教备0218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232号